Page 24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24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方面肯定了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而具有主导性,同时也继承了现代主义的批

            判精神,批判了其消费性、意识形态性,从而也产生了精英主义与大众意识的矛
            盾。而刘悦笛的生活论美学建构则力图融合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把审美定位
            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之间,审美成为一种“内在的逾越”。
                这种思想有别于国内外的生活美学,也明显带有康德哲学的影子,逻辑上还

            需要加以厘清和深化。第二,解构主义美学的建构。西方解构主义美学完全否定
            美的本质的存在,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话语构造。但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虽然有
            解构主义的成分,回避了对美的本质的定性,但也肯定了审美体验的非功利性、

            自由性、个体性、永恒性等,这是现代美学的论述,从而偏离了后现代主义美学
            的基本原则。张法的反本质主义美学思想也最终落实到“文化模式”美学,从而
            与中国传统美学结缘。第三,生态美学的建构。它并没有完全接受西方的生态主
            义,而有所保留和改造。西方的生态主义具有明显的反主体性倾向,把自然主体

            化、神性化,这一点基本上没有被中国生态美学接受,中国的生态美学还带有现
            代哲学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的影响,而且也带有中国传统哲
            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曾繁仁以“生态存在论”建构了自己的哲学基础

            和美学形态。它不是继承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性思想,而是继承了马克思的“人
            化自然”思想、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的思想以及古典美学的“天人
            合一”的思想。

                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实践美学代表的新启蒙主义、后实践美学代表的现代主义美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美
            学、新古典主义美学次第发生,这体现了中国美学现代化的进程。但是,当代美

            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那就是现代美学中存在形而
            上学倾向,主体性倾向、理性化倾向以及意识哲学倾向等问题。所谓形而上学的
            倾向,就是从实体本体论出发,建构一个绝对的美的概念。所谓主体性、理性化
            倾向,就是把理性作为审美的根据,把审美看作人的自由意志的实现,如实践美

            学的“人的本质对象化”思想。所谓意识美学的倾向,就是把审美看作是一种纯
            意识性的活动,抹杀了审美的身体性。这些根本问题正是后现代美学所要反拨的。
            当代中国美学追随后现代主义,在这三个方面批判了现代美学,建立了自己的美

            学体系:针对形而上美学,产生了解构主义美学和生活美学。针对主体性、理性
            化的美学,产生了生态美学。针对意识美学,产生了身体美学。中国的后现代主


            16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