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23

第一章  美学与美育


                 (五)后现代主义美学

                 现代性的发展必然引起反思性的思潮,而后现代主义就是对现代性的彻底反
             拨。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包括生活美学、解构主义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
             学等,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的最新的浪潮,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美学的面貌。
                 从内部原因上说,1990 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中国很快迈入了现代

             化的大门。于是,日常生活取代了政治斗争,大众文化压倒了高雅艺术,它要求
             美学回答新的生活方式提出的问题。传统的美学思想似乎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而
             后现代主义正是适应了这一历史条件,它一方面解构了康德以来的高居于日常生

             活之上的美学理论,另一方面也面向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完成了美学对象的转
             化;肯定了审美的身体性和消费性,完成了美学思想取向的转化。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发生的外部条件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强势传播。
             与其他现代美学思潮一样,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不是本土自发的美学思潮,而是从

             西方引进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主流思潮,它传入中国后也很快成为主流思潮。
             后现代主义以其解构性似乎消解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开辟了另一套话
             语模式。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主要有德里达

             代表的解构主义,福柯代表的话语权力理论,还有身体性理论、大众文化理论以及
             生态哲学等。这些思想传入中国,产生了生活美学、解构主义美学、身体美学和生
             态美学等美学流派。后现代主义美学瓦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反对审美的自律性、

             超越性观点,而主张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反对意识美学,主张审美的身体性;反对
             美学研究对象局限于艺术,而主张美学研究转向大众文化;反对本质主义的艺术观,
             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话语构造物和历史性的、地方性的知识。

                 这些美学观点都来自西方后现代主义,它们几乎无保留地、无批判地被中国
             美学家接受了。中国后现代主义美学的代表有陶东风的文化批判美学、王一川的
             修辞论美学、王德胜的日常生活美学、刘悦笛的生活美学、张法的文化模式论美
             学、曾繁仁的生态美学等。

                 中国美学界在接受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也有所选择和改造,糅合了现代主
             义等其他思想资源,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因此作为后现代主
             义美学并不纯粹、彻底。最突出的是这三个方面:第一,是生活美学的建构。其

             中包括“日常生活美学”,它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保留了现代
             主义的思想。如陶东风的文化研究就糅合了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主义思想,一


                                                                                     15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