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8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论的主体间性理论和哈贝马斯的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建立了本体论的主体间

            性理论,才彻底地批判了主体性理论,进而确立了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他认
            为,实践是主体改造、征服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带有主体性;实践虽然联结了
            主体与客体,同时也造成了主客体的对立;审美不是主体性的胜利,主体性不
            会达到自由。他进而提出,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克服了主客对立,以主体
            间性的充分实现即我与世界的理解与同情,回归了存在的同一性,从而获得了

            自由。
                现象学和存在论是中国当代的现代主义美学的基础。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发

            现存在的意义,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开创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现代主义美学
            在接受和改造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现代美学体系。杨
            春时构建了新的存在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存在论美学即“主体间性——
            超越美学”。张弘依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阐释了自己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潘

            知常综合存在主义以及其他现代美学思想,建立了“生命美学”。值得注意的是,
            对现象学和存在论的借鉴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搬用层次上,而是有所改造和创造。
            杨春时构建的新存在论不同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被界定为生存的根据以及

            我与世界的共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新存在论美学也不同于西方的存在论
            美学,它论证了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潘知常的生命美学也不同于欧洲 19
            世纪的生命哲学、美学,而是更多地吸收了存在主义的思想资源,也有自己的理

            解和创造。颜翔林的“诗性主体”也有海德格尔思想的成分。
                中国现代主义美学的第一个学术贡献是在美学方法论方面。20 世纪西方美学
            的发展首先是方法论的创新,由新的方法论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实践美学的方法

            论主要是一种历史发生学的方法,它认为美是劳动创造的,因此美的本质就是由
            实践决定的,实践体现了人的本质,美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一方法论以
            发生学的研究(而且其审美发生的环节也有缺漏,实践并不能直接创造美)代替
            本质的界定,并且由实践创造了美,转移到实践决定了美的性质,这种论证方法

            已经遭到广泛的质疑,也引发了对美学方法论的重视。后实践美学力图摆脱历史
            决定论,接受了现代哲学的方法论,主要是现象学。现象学被海德格尔改造后,
            成为哲学方法论,以求领会存在的意义。但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是依据生存

            论,而不是存在论;海德格尔对它的运用也没有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杨春时依
            据自己的思路重构了现象学,使之与存在论结合为一体,成为哲学方法论,也成


            10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