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7
第一章 美学与美育
丕显、彭富春、易中天、邓晓芒、陈炎、徐碧辉等美学家陆续发文声援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美学以实践为
本体论和逻辑起点,但实践不具有本体论的地位,也不能成为美学的逻辑起点。
第二,实践美学以实践来规定审美,抹杀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根本区别。第
三,实践美学具有理性主义特征,抹杀了审美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第四,实践美
学具有主体性,它克服不了主客二分或者说二元对立,抹杀了审美的主客同一性。
关于第一个问题,实践美学家认为,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实践创造了人和世界,也创造了美,规定了美的本质。而后实践美学家认为,实
践不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存在、生存或生命才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因此,他们认
为,实践美学以实践创造了美为由,认为实践决定了美的性质,是以发生学代替
了本体论。
关于第二个问题,实践美学家认为,美是人化自然活动的产物,体现了人的
本质。“美就是人的自由在人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和结果上的
感性表现。”对于这个问题,杨春时认为,实践美学混同了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
的本质区别,从而产生了实践的物质性与审美的精神性的矛盾、实践的集体性与
审美的个体性的矛盾、实践的异化性与审美的自由性的矛盾、实践的理性支配性
与审美的超理性的矛盾等等。
关于第三个问题,实践美学认为审美是理性向感性的积淀、感性与理性的统
一,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杨春时指出,实践美学的根本弊端在于保留了古典美
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实践”“人的本质”与“自由”
都打上了理性主义的印记。实践是在理性支配下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审美是超越
实践水平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具有超理性的性质。在这个前提下,杨春时坚持审
美的超越性、自由性。
关于第四个问题,实践美学认为实践是主体性的,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实践
创造了自由。后实践美学家认为,实践论美学的理论出发点也存在着主客二分的
问题:“实践论美学在继续救治美学从创建以来就不断遭遇的根深蒂固的二元对
立顽症……它在致力于调停主观客观、感性理性、必然自由等一系列矛盾与对立
的同时,等于前提已默认了这些二元对立……它所做的,不外是以新的中介为基
点,来再度进行二元对立的综合。”但其时对于主体性美学观的批判还不彻底,
还没有找到批判主体性的理论武器。2000 年以后,杨春时改造了胡塞尔的认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