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5
第一章 美学与美育
1980 年代确立了实践美学的主流地位,而在 1990 年代就发生了以后实践美学为
代表的现代主义美学思潮,2000 年后又发生了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以及新古典
主义美学思潮。这个美学现代化进程正是由新启蒙主义美学的建立开始的,由此
表明了新启蒙主义美学的历史意义。
对于新启蒙主义,在肯定其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应该指出其局限。启蒙主义
对主体性和理性的强调,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认为主体征服客体就会实现
人的意志,达到自由,而审美就是其实现形式。但事实上自由不是主体性的胜利,
主体也不能征服世界;主体也不是根本,不能从主体出发来建立美学体系。因此,
启蒙理性在现代性实现之后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包括审美的批判。于是,现代主
义怀疑了主体性,反叛了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宣称“主体死了”,解构了理性。
这说明,启蒙主义美学包括新启蒙主义美学有其缺陷,要克服主体性的弊端,重
新建构美学的基础。
新启蒙主义美学的主流是实践美学(包括新实践美学),它以实践哲学为基
础,认为实践是美的根据,美是实践的产物。这种思想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实践是
审美的基础,同时也把审美的性质等同于实践的性质,这既遮蔽了社会实践的异
化性质,也混同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抹杀了审美的超越性和自由性。此外,
实践美学对美的社会客观性的强调,仍然把美作为客观实体,从而与其主体性相
矛盾。新启蒙主义美学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社会意义。启蒙主义美学的核
心问题就是“主体性”,而主体性又是现代性的核心。美学是“早期资本主义社
会里人类主体性的秘密原型,同时又是人类能力的幻象,作为人类的根本目的,
这种幻象是所有支配性思想或工具理性思想的死敌。”中国社会遭遇了“文革浩
劫”,“极左”思潮的要害是抹杀人的价值,其理论基础就是反主体性的客观论
哲学。这种抹杀主体性的美学思想切合了前现代性的意识形态甚至“极左”思潮。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是重新回归了中国的现代化方向,它肯定了人
特别是个体价值,调动了主体特别是个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思想
解放的中心就是反思“文革”,批判“极左”思潮,树立人的价值。因此,1980
年代形成了人道主义思潮,新启蒙主义美学正是这个思潮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它
以主体性论证了启蒙思想的合法性。
(三)现代主义美学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经济建设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