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4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是个体性的,自由是人的本质,而审美是人的自由要求的实现。它与实践美学的区

            别就是抽离了实践的中间环节,认为人的自由要求直接对象化为美,于是美成为“自
            由的象征”。这里可以看出康德美学的影响,其主体性和自由性都是启蒙理性的概念,
            打上了理性主义的印记。高尔泰后来也肯定实践的作用,但并不认为实践具有本体性,
            而认为人的自由要求是先于实践的,实践只是实现自由的手段。

                新启蒙主义美学的学术意义在于终结了反映论美学代表的客体性美学的主导
            地位,肯定了审美活动的人性内容。主体性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它
            反抗对主体性的压制和抹杀,肯定审美的人性内容,进而揭示了审美的自由性。

            在中国,新启蒙主义美学反拨了客体性的反映论美学,把人的因素纳入了美学,
            这是一种进步。“文革”前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思想是苏联的反映论美学思想,
            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与审美主体无关,主体只是客观美的反映者,而非创
            造者。这种美学的核心是对客体性的强调,对主体性特别是个体主体的抹杀,也

            屏蔽了审美的自由性。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人的理想创造,体现了人性的内容,
            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思想较之客体性美学更合理。此外,从主体角度阐释审
            美,涉及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揭示了审美的深层

            机制,从而深化了美学研究,推动了美学的发展。
                新启蒙主义美学的学术意义还在于回归和发展中国早期启蒙主义美学传统,
            重新开始了中国美学的现代征程。中国早期启蒙主义美学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初级

            形态,它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处建立了现代美学。早期启蒙主义美学继承了西
            方启蒙主义美学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个起
            点上,才形成了各种现代美学思潮,如现代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美学。后来,由

            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压倒了启蒙的历史任务,导致启蒙主义美学的中
            断。20 世纪 50 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的“资产阶级美学思
            想”开始的,批判的武器就是苏联传入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这实际上是对
            中国现代美学包括启蒙主义美学的否定和终止,而带有古典主义性质的苏联美学

            成为正统。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方面,中国学术也回归了现代学术传统,包
            括现代美学传统。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现代美学重新启动,首先是新启蒙主义美
            学的发动。新启蒙主义美学包括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和高尔泰代表的自由论美

            学,都主张肯定人的价值,确立审美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从而回归了五四时期建
            立的现代美学传统。只有在这个传统中,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才得以展开。在


            6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