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0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美学思潮。历史上存在过古典主义美学思潮、启蒙主义美学思潮、现代主义美学

            思潮、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等,它们都是对现代性体验的反思。古典主义美学思
            潮是对早期现代民族国家的美学论证,它具有集体理性的倾向。启蒙主义美学是
            肯定现代性的美学思潮,它主张审美的主体性、自由性。现代主义美学是反思现
            代性的美学思潮,它主张审美的超越性和批判性。后现代主义美学是解构现代性

            的美学思潮,它主张审美的身体性和他者性。
                中国美学思潮也是现代性的产物,但它不是本土自生的理论形态,而是从西
            方传入的,因为中国的现代性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从 19 世纪末开始,西方的美

            学思想传入中国,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潮,于是中
            国现代美学史发生。在 1949 年以前,主要是西方早期近现代美学思潮在中国的
            传播和接受。在 1949 年以后,主要是苏联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 1980 年代,
            主要是青年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和西方早期现代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 1990

            年以后,主要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在 20 世纪下半叶,
            中国美学发生了三次大的美学论争,标志着中国当代美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一
            次美学论争发生于 1950 年代后期至 1960 年代初期。它起初是“批判朱光潜的资

            产阶级美学思想”的政治运动,后来转入了关于美的主客观性的学术论争。这次
            论争的思想背景是中国美学由面向西方转向面向苏联,苏联化的唯物主义主导了
            美学研究。第二次美学论争发生于 1980 年代,是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这场争

            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 1950 年代的争论,但思想背景已经发生变化。它的
            指导思想是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经典的青年
            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以及欧洲近代美学思想,是启蒙主义美学与苏联化的美学的论

            争。在这场论争中,李泽厚代表的实践美学与蔡仪代表的反映论美学是主要论敌。
            这场论争的结果是实践美学成为主流,标志着新启蒙主义美学的胜利。第三次美
            学论争发生于 1990 年代以后,是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它涉及美学的
            哲学基础以及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等根本问题。这场论争的思想背景是现代主义

            美学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启蒙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从 2000 年
            代开始,中国美学思潮则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各种美学思想传入中国,同时中国
            美学界也有选择地接受了不同的美学思潮,形成了新启蒙主义、新古典主义、现

            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美学思潮,从而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历史。
                由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当代社会中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