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6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代政治运动成为中心工作,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中国快步走向现代社会。在
社会现代性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要求,形成了反思
现代性。如果说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在内的理性
精神构成了社会现代性,那么反思现代性则是批判、超越理性精神,成为一种自
由的价值取向。反思现代性体现为一种艺术思潮和哲学思想,也形成了一种美学
思潮,这就是现代主义美学。
现代主义哲学本来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现代主义美学也展开了对理性主义
的批判,并且建立了审美主义的哲学。中国当代的现代主义也是对理性主义美学
的反叛。1990 年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兴起,产生了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转向,于
是启蒙主义美学受到了质疑和批判,而现代主义美学兴起。
中国当代的现代主义美学发生于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战之中。对实践
美学的批判集中于其理性、主体性倾向,而这正是启蒙主义美学的核心。后实践
美学主张超越理性主义,走向审美主义;超越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而这正是
重建现代美学的精髓。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有杨春时、潘知常、张弘扬等。此
外,还有其他现代主义美学家,如建立体验论美学的王一川,还有批评实践美学
的章辉等。
对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除了有蔡仪等依据反映论的批判之外,也有从现代
美学角度的批评。1980 年代有刘晓波对“积淀说”的批评,这是立足于个体感
性论对集体理性论的批评,而且也没有展开对李泽厚美学体系的总体性批判。对
实践美学的总体性批判是由杨春时发起的。1993 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华美学
大会上,杨春时发表了“超越实践美学,建立现代美学”的大会演讲,引起了激
烈的争论。而从 1993 年开始,杨春时发表了《超越实践美学》《走向“后实践
美学”》等一系列文章,引发了公开的讨论。他鲜明地打出了“后实践美学”的
旗号,标志着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论争的正式开始。继杨春时之后,潘知常发
表了《实践美学的本体论之误》,张弘发表了《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
新视界》,这标志着作为一个独立流派后实践美学开始初具规模。面对批评,
实践美学家作出了回应。张玉能、朱立元等都发表文章为实践美学辩护、批评
后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阵营也展开了回应,从而形成了第一波美学论争。而在
1990 年代后期至 21 世纪初,批判实践美学的阵营开始扩大,陈望衡、王一川、
章辉等美学家陆续加入。同时,实践美学的反批判力量也开始增强,刘纲纪、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