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经营和谐家庭实现幸福人生——社区社会情感学习与实践课程导读手册
P. 35
1.
温柔待己——幸福家庭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依恋模式最早起源于一个人的儿时经历。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事
情就是活下来。出于生存本能,婴儿会向主要哺育者哭闹、微笑、手舞足蹈,从
而获得关注、养育和保护,以最终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人,通常是父母或者主
要照料者。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和这个主要照料者形成的关系,叫做依恋。
依恋理论从1968年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至今,发展了50多年,有很
多国内外的心理学者对该理论做了详尽的研究和延展,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分
类。简单总结,儿童的依恋基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安全型依恋模式,另一类
是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就是主要哺育者对孩子需求的充分满足,
这里的需求包括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即一个有爱心的哺育者总是在孩子需要的
时候出现。这些孩子就很舒适地享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觉得世界是安全的,他
人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于是,这些孩子顺利地发展出安全人际交往方式,喜欢
与人交往,容易跟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成人后,安全型依恋的人群非常享受亲
密行为,而且通常都温暖而有爱。
非安全型依恋模式,这个模式有很多分化的子分类,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回
避型和焦虑型。当孩子在有需求的时候,尤其是关爱、理解、安慰等情感需求,
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会用哭泣、叫喊、拒绝甚至摔东西等方式向主要抚育者发
出信号,有些抚育者会表现出反感和敌对,用威胁恐吓的方式来制止孩子,有
些抚育者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甚至排斥孩子。有些哺育者有的时候充满爱心的来
关爱孩子,有时却对孩子不管不顾,甚至消失,孩子不知道哺育者是否还会回来
照顾自己。孩子便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人是靠不住的,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
形成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有的孩子会选择不再哭泣、不
再期待,形成回避型依恋,他们成人后将亲密行为等同于独立性的丧失,他们总
是尽可能地减少亲密行为。有的孩子则会选择哭得更厉害了,发出更猛烈的信号
求关注,甚至更黏人了,他们变得紧张焦虑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别人过分的需
求,形成焦虑型依恋模式,成人后十分渴望亲密,常常对恋爱关系全情投入,但
是又非常担心伴侣是不是同样地爱着自己。还有很多其他学者发现的依恋模式,
如矛盾型、恐惧型,复合型。由于中国隔代养育的国情和人类的情感的复杂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群按照依恋模式来划分,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依恋理论来学习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