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
P. 83
第三章 农业园区的区域规划
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
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为此,企
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
的国家之间。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产品出口国的可能性取决于它的国
内需求。只有在国内已经存在大规模需求的产品,才会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
产品。在长期致力于满足国内需求的过程中,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成本降低,产
品就会具备国际竞争力。二是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的贸易量越
大。如果两国的偏好和需求特别相似,两国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大,两国之间
的贸易量也就越大。如果两国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国所有可供进出口的物品也
就是另一国可供进出口的物品。
(四)“剩余产品出口”学说
亚当·斯密在提出“绝对利益”学说的同时,还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对外贸
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剩余产品出口”模型,直接表达了国际贸易
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
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
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没有充分利用的要素——土地和劳动力的机会,为本国的剩余
产品找到了“出路”(Vent for Surplus)。因为,在他看来,对外贸易可以“给
国内消费不了的那一部分劳动成果开拓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这就可以鼓励它们
去改进劳动生产力,竭力增加它们的年产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
参加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都是出口本国土地和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这些东西如
果不输出国外,就没有任何价值。而对外贸易使这些原来没有价值的剩余产品具
有价值并得以实现,从而增加了各国的福利。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
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
及换回本国需要的产品就不存在机会成本。这样,出口减少了国内的浪费和闲置,
提高了该国的储蓄和投资,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基于亚当·斯密的“剩余出路”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缅甸经济学家迈因特
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源剩余和就业不足的实际出发,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
不必花费多少成本就能扩大生产规模和范围,出口剩余产品,换回进口产品,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水平,加速经济增长。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