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51

• 第二章  小麦种植及增产技术




             积极性。另外,得益于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和标准化种植技术的运用,以及我国
             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麦的机械化水
             平不断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 7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

             械化,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得以稳步提升,小麦单产得到显著提高,从 2004 年的
                                                          -2
                           -2
             4251.92kg·hm 上升到 2020 年的 5742.09kg·hm ,增幅达到 35.05%。
                 (二)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在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温饱是当时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各地将努力增

             加粮食产量摆在首位。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种植较为广泛,由于各地普
             遍实行自给性的生产,小麦种植范围较广且较为分散。
                 1978—1998 年,我国的小麦种植开始趋于集中。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小
             麦播种面积大幅减少,河南和山东等主产省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大幅提升,我国的

             小麦产业化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农产品的派购制度逐渐开始取消,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扩大,开
             始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由于各省仍坚持粮食的自给自足,这一阶段虽然
             小麦的种植趋于集中并开始向专业化发展,但基本仍是自发性的发展,缺少国家

             农业部门的宏观规划。
                 1998—2015 年,国家和农业部门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为了
             优化小麦的品种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农业农村部(原农
             业部)于 2001 年发布了《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该方案指出我国应以

             中筋和中强筋小麦的种植为主,并在商品率高的地区发展强筋和弱筋小麦。同时,
             该方案具体的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强筋中筋冬小麦区、南方中筋弱筋冬小麦区和中
             筋强筋春小麦区三大麦区,大大推动了小麦的专业化生产,小麦的生产布局和
             品种结构都趋于规范。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农业部门于

             2003 年发布《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在此方案的引导下,
             我国逐步形成了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大兴安岭沿麓麦区三大优质专用
             小麦产区。在此基础上又发布了《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进
             一步将小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西北麦区和东

             北麦区五个小麦生产优势区。借此,我国小麦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我国的
             小麦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现阶段,我国小麦生产在区域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更加细化的品种专业



                                                                                  ·39·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