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79

第八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有很多进行探究实验的环节,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也是发

             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学生思维到语言的转译能力,教师可以充分让
             学生学会在实验中说现象、说发现,即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有条理地叙述操作的过
             程,从而把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这个从动手到动口的过程离
             不开记录和各式各样的记录材料,如实验报告单、实验记录单、观察记录表等。

                 王锦荣认为“记录,作为一种对现象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是保
             持学习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学生记录思维过程的最好方法。”漆慧、王欢在
             论文《物理教学中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提到“实验报告单的撰写是学生

             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一种载体,教师亦可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观察学生思维是否
             混乱,理解实验的程度。”《标准》也在 5~6 年级的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强调了记
             录的重要性,“学生能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法记录整理信息。”
                 因此,科学记录材料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会记录不仅可

             以使学生在记录材料的帮助下,更有逻辑地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思维—语
             言的完美转译;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语言符号的提示简化自己的语言表达,只说
             跟记录材料有关的内容,从而提高语言的简洁性。

                 (三)多方法呈现科学概念
                 为了解决学生因为对知识掌握不全而导致的语言缺乏严谨性或因为不理解科
             学问题而导致语言缺乏准确性的问题,教师应多方法地呈现科学概念,帮助学生

             掌握科学知识。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在
             凭直觉构成的原始概念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个过程不断
             地在循环与重复。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者通

             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机构”。
             因此,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是学生原来已有的认知与新概念间发生矛盾,通过老
             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学习,使得新旧认知之间发生相互融合的过程。由此可知,教
             师在解释新的科学概念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整理以前

             的知识,建立联系点,引发学生前后概念之间的冲突,从而更好地建构新的科学
             概念。
                 其次,《标准》中提到“教具的设计应着眼于帮助教师向学生清楚演示抽

             象、难懂的科学概念”。因此,教师在讲述科学概念时,可以提供一些事实性材
             料,活用科学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初步建立概念,只有相关的事例越丰


                                                                                    171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