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77

第八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全。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的讲解时,限于时间问题

             或者其他因素,没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又或者教师讲解科学概
             念之后,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巩固加强,导致学生对科学概念一知半解、掌握不
             全面,出现回答问题时错误不断的现象。
                 第二,教师不注重学生语言严谨性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在不影

             响教师理解的情况下使用了不严谨的语言,教师并不会纠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
             生最终答案正确,教师会肯定学生的回答,导致学生误以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没有
             任何不足。渐渐地,学生会完全忽视自己的语言问题,只追求答案的正确,而忽

             视了语言严谨性。
                 (三)语言缺乏简洁性
                 学生“语言缺乏简洁性”具体表现在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图表、符号以及文字
             来简化自己的生活语言;学生在表述思想时总是吞吞吐吐或者重复某些词句,如

             “然后”“那个”。学生出现此语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转译过程。思维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思
             维—语言的转译过程,也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把思维过程叙述出来。但是教师经常

             忽视这个重要过程,没有给学生传授适当的转译技巧,导致学生思维正确但语言
             表述错误。
                 第二,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追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吞吞吐

             吐意味着思维过程的混乱。在课堂上,当教师看到或者听到正确答案后,限于时
             间问题,教师将不再提问得到此答案的过程是什么,而是给予表扬后继续下一环
             节。这使得学生也常常忽视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只在乎最后结果,因此在需要回

             想自己的思维过程时,不知该如何开口。
                 (四)语言缺乏自愿性
                 “语言缺乏自愿性”,也就是说学生不愿意进行语言表达,主要体现在学生
             不愿参与科学活动、不愿回答科学问题、更不愿提出科学疑问。学生出现这样的

             情况,原因有两个:
                 第一,学生害怕教师与同学的嘲笑。小学生的心思比较细腻,情感波动比较
             大,如果在过于紧张、严肃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不敢主动说

             出自己的想法,生怕自己说错话被教师批评,从而导致缺乏自愿性。
                 第二,学生气质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天生比较害羞,害怕与人说话,甚至出


                                                                                    169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