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75

第八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还是以间接经验为主,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学生在听老师讲的过程中,需要
             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语言,否则,不管教师采用多
             么直白、清晰的语言,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像在听天书一样,完全
             不能明白老师在讲什么。

                 (二)表达科学思维
                 任何学科,除了教师的讲授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加工理解,这个
             加工的过程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的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是内部语言进行交流、

             转化和整合的过程,内部语言的组织和形成也取决于学生本人语言能力的强弱。
             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充分地利用内部语言符号来辅助思维的
             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其次,思维的外显,即思维的表达,也需要语言的支撑,语言是思维表达的

             工具。不管是学生在表达自己对于科学话题的观点,或者是陈述自己探究实验的
             过程,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符号来进行。如果学生能表达清楚,那他的思维过
             程必然是清晰的;但学生思维过程清晰,并不代表学生一定能表达清楚。教师如

             果希望学生能清楚表达自己的科学想法,就应该让学生将听到的科学内容或者探
             究过的科学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表达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组织语言,
             并纠正自己使用的语言,从而逐渐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并且,学生在进行交流与

             表达时,可以不断收到他人的反馈,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产生更多的想法,提
             出更多关于科学的问题。
                 (三)促进科学合作交流

                 不管何种形式的交流都需要借助人们共同理解的语言符号系统来进行,可能
             是声音、肢体动作,也可能是文字或图画。只有通过语言符号,交流双方才能实
             现信息的转换,使得思想和情感产生交集,从而协调彼此的行为。科学课程的合
             作交流借助的语言符号系统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主要以实验记录

             表、观察记录表、实验总结表等形式存在,甚至是学生在进行科学设想时所画的
             草稿图。学生只有清晰明了地书写这些书面语言,组员间才能进行信息的互换,
             从而更好地合作完成科学实验。而口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直接、最普遍的

             方式。科学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也如此,师生与生生之间大多采用口头语言来实现
             讨论。至于师生与生生间信息交流达到的程度,在于说话者是否能将话“说清


                                                                                    167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