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畜牧兽医类动物生理研究分析
P. 24
畜牧兽医类动物生理研究分析
4. 完善应急监测预警预报机制
一是科学树立疫病防控导向。各级党委、政府应坚持“不惟疫情论英雄”理
念,树立“发现疫情是水平,处置好疫情是成绩”的工作导向,引导“监测预警—
疫情报告—应急处置—恢复生产”良性循环,有效解决有疫不报、迟报、谎报、
瞒报等问题。二是畜牧兽医部门结合当地监测预警和防控需要,科学制订动物疫
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具体的分类监测方案。三是市场监
管、卫生健康、林业等部门加强市场流通环节肉类产品、人间动物源性传染病、
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检测,加强与畜牧兽医部门沟通衔接,构建科学完备的监测预
警预报机制。四是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和举报核查制度,加强省、市、县、镇、村
五级防疫网络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
防疫监督机构、兽医社会化服务机构等的全域动物防疫网络,鼓励公众如实反映
和举报疫情,完善核查核实和举报奖励机制。
5. 强化应急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需要紧急调拨大量资金和物资进行保障,应不断健全
应急资金和物资管理体系。一是各级政府应将动物疫情应急储备金列入财政预算,
可由涉及的卫生、兽医、林业等相关部门调配使用,确保应急应对所需。二是探
索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风险防范基金,实行滚存管理,形成高效处置疫情与支持行
业恢复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各级政府将应急物资
储备所需的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分类、适量、有效的原则,实行政府与
企业、实物与生产力、不同灾种等多元化储备,定期修订完善储备物资分类及产
品目录,健全地区间储备联动机制。
6. 强化动物疫情风险应急管理意识教育
一是加强疫情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各地动物疫病防控战略
框架,前移应急管理“关口”,推动疫情防控从控制扑灭疫情向预防减少疫情、
避免发生疫情转变,应急管理从事后被动型向事前主动型转变。二是加强宣传教
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教育,加强养殖场(户)、屠宰人员、基层防
疫工作人员、动物运输从业者、无害化处理人员等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快形
成政府主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应对有效的全社会防控动物疫病
的格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