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畜牧兽医类动物生理研究分析
P. 35
第一章 动物疫病防控及管理研究
2. 病原微生物变异加剧,新疫病不断出现,旧病表现非典型化
病原因子在外界环境和机体免疫压力下,不断发生变异,出现新的变异株与
血清型,如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病原因子毒力变异导致新的
流行,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例如禽流感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增强,导致人的感染。
同时,一些烈性传染病表现非典型化,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非典型性猪瘟等。
3. 多病联发,继发感染严重使疫病复杂化
在临床上,从发病动物体内常能检测出多种病原,如猪瘟、猪伪狂犬病毒与
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Ⅱ型圆环病毒等混合感染,给防控工作
增加难度。
4. 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危害加剧
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和气喘病等主要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已广泛存在于我
国的猪群之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和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等对鸡群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由于免疫抑制性病毒在我国畜
(禽)群中广泛存在二重或多重感染,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使动物
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大减弱,同时免疫抑制性疫病对其他疫病疫苗的应答产
生干扰作用,增加了其他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难度。
5. 疫病流行的周期和空间发生变化
口蹄疫的流行周期过去是 5~10 年流行 1 次,发展到 3~5 年流行 1 次,又从
每年流行 1 次发展到每年流行多次,甚至夏季也有发生,发病周期和间隔时间越
来越短。规模化养殖中畜禽高度集中和贸易流通频繁加大了疫病传播速度与流行
强度,如 2006 年猪“高热病”短短数月就在我国 10 多个省市猪场暴发和流行,
给我国养猪业造成灾难。
6. 细菌性疾病临床治疗难度加大,危害加剧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污染日益严重,细菌性疾病明显增多,如巴氏
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副猪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的危
害已变得十分严重。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等导致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并使一些体内
正常菌群成为致病菌群,治疗效果不显著。
7. 公共卫生安全日益突出
人畜共患传染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很大,近年来深受其
害。2003 年突如其来的 SARS、2004 年以来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 年暴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