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166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二)深入分析噪声产生与传播机理,优化监测与评价方法
                日本和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对于环境噪声的产生机制、传播规律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并应用这些规律把单点的噪声值推广到周边区域,由点及面,分析环境噪

            声对人群和住宅的影响。对于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的代表性,环境噪声对健康的
            影响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方法以统计平均为基础,监
            测数据只能代表特定时间地点达标情况和总体平均水平,缺乏对噪声特性和声学
            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缺少对成因和影响的分析。建立环境噪声与车流量、人口等

            更多因素的联系,用预测代替部分监测工作是环境噪声评价的发展方向,应从这
            个角度优化监测与评价方法,使监测结果更深入、更有代表性。
                (三)增加对重点噪声源监测,全面评价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监测并不能代替对噪声源的监测。在中国,环境噪声投诉率居高

            不下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让监测结果更直接有效地指导环境噪声污染源
            管理,可对环境噪声重点污染源,如道路、铁路、机场、建筑工地、工业园区等,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测,或要求重点噪声源开展自行监测,以期更好地掌握城
            市声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状况,全面评价声环境。

                研究通过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环境噪声监测
            与评价方法的比较,论述了声环境质量监测法、噪声地图预测法和噪声源监测法
            的优缺点,并结合中国管理需求,提出了中国现阶段更适合采用声环境质量现场
            监测法的观点。通过比较得出:中国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中对声学规律的研究和运

            用、监测技术能力等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应加强对噪声特性理解与应用
            的研究,革新监测技术手段,补充重点噪声源监测,使中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水平
            有所提升。





















            ·154·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