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大数据技术及安全研究
P. 145
第四章 大数据伦理道德研究
据的后续所有权,用户的隐私泄露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此外用户即便通过法律手
段寻求帮助也存在证据不足等问题,最终陷入一种两难困境,隐私权保护举步
维艰。
2. 隐私范围和隐私侵权行为界定困难
在我国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有限的立法水平,建国初期的法律
设置缺乏对隐私权的关注,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虽有所改进,但立法仍较为笼统。
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支持理论是秘密学说,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指隐私权只针对未
被公开过的信息提供保护,而已然公开的信息即失去了隐私的属性,即便只有很
小的公开范围,它也失去了被保护的资格。受该理论影响我国的隐私权保护与国
外有诸多不同,比如在隐私权范围层面,很多发达国家的学者认为,隐私权范围
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涉及与个人相关的一切信息,如年龄、信用状况等,这些
国家普遍重视个人隐私,且有较为长久的发展渊源,保护个人隐私由来已久,因
此诸多个人信息皆被纳入隐私保护的范畴。
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则有另外的观点,受习惯及文化等因素
的影响,他们对个人隐私有不同的见解,认为某些信息并不属于此范围,因此他
们将诸多个人信息排除在隐私权范围之外,如婚姻状况等不属于个人隐私,公民
的年龄、性别等也不应含于其内,它们自然也不在隐私权保护的范围中,发达国
家的学者支持将个人认为是隐私的信息都纳入隐私范围之内,我国学者则更偏向
于从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来判定哪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在法律层面没有详细而
准确地对隐私范围作出规定,当前隐私权客体范围不断扩展,用户为了获得某些
智能应用的使用权也常需让与部分隐私权,而对这部分隐私权的让与法律并未明
确界定其内容。用户缺乏个人信息的自决权,隐私泄露风险随时存在,隐私范围
及相关侵权行为的界定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智能设备的使用特点要求用户在使用前需进行数据信息的上传,在此
过程中,智能应用服务商不仅会采集分析用户的隐私数据,且会与其他应用商共
享,用户本来拥有对这些数据的所有权,但事实上隐私数据的所有权却被各种应
用服务商所占有,日益模糊的隐私权边界使用户对于隐私泄露无能为力。比如谷
歌在不断创新升级服务,尤其在地图服务中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但为人们所津津
乐道的地图服务却也暗藏着隐私侵权问题,相信大多数用户对此甚少虑及。事实
上谷歌拍摄街景采用的是实景拍摄的方式,有很强的即时性、动态性特点,实景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