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高山风电场工程建设实践与运维管理
P. 29

第一章 风能资源评估发展与风电场选址



             较为理想的宽度达到 400~500 米左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通风效率。
                 2. 中观管控维度
                 中观管控维度以城市中心城区或者城市建成区为规划尺度,规划与设计内

             容围绕城市管辖范围内各行政区空间规划、土地分类空间分布、绿地、城市形态
             控制等。进行中观层面通风廊道规划需要在充分了解城市内部路网系统、开放空
             间系统、建筑密度、开发强度、污染物浓度、局地风环流规律等相关内容的基础
             上,挖掘城市内部通风潜力,开发潜在通风廊道,构建一级通风廊道、二级通风

             廊道等不同层级的城市通风体系,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将自然通风通向城市内
             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城市中心城区或者城市建成区内部的大型水系流
             域、城郊绿地和城市公共开工建设等通风潜力较好的区域划定为补偿空间,实现
             城市局部空间空气对流。此外,中观管控需要着重围绕通风廊道走向、宽度、形

             态等进行控制,按照不同层级风道控制要求进行规划管控。一级风道需要控制在
             100~150 米以上,二级风道控制在 50~60 米以上,要以城市主导风向为中心,顺
             应城市主风向。当通风廊道与风向存在 30°至 60°夹角情况时,此时可以获得
             良好的通风效果。

                 3. 微观管控维度
                 微观管控层面主要围绕居住区、建筑单体和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规划,规划
             与设计内容分别根据居住区域空间形态控制、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建筑朝向控
             制、绿地与休闲用地建设等;建筑单体形态、朝向控制及周边空地控制等;景观

             树木配置、景观构筑物设计等。在规划控制指标上重点针对局部风环境流通的建
             筑形态控制进行研究,重点围绕地块布局、街道走向、场地间口率、建筑布局、
             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建筑要素进行综合布局。地块的划分应避免采用长且直的
             形状,需要让地块较长一侧与风向保持平行,适宜将城市主干道路方向与夏季主

             导风向形成 30°到 60°的夹角,让街道建筑物形成理想的穿堂风。但同时也需
             要注意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宽度和间距,处理好对风向流动有阻碍和遮蔽的要素,
             尤其在沿江、沿河等地区,需要将场地间口率控制在 60%~70%。
                 (四)城市风道规划的优化措施

                 1. 加强对街区空间形态与通风口的生态空间保护
                 城市街区空间形态对通风效果的影响性,可以从风的流动过程进行分析,主
             要体现在街区进风和内部空气流通两个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上,需要对进风口



                                                                                     19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