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高山风电场工程建设实践与运维管理
P. 45
第二章 高山风电场建设管理实践
5. 风电场实测年风能要素分析
依据有效数据计算实测年各风能要素,包括:空气密度、风切变指数、湍流
强度、平均风速及风向频率分布、平均风功率密度及风能频率分布、最大风速及
50 年一遇的极大风速、采用多种方案对比分析后对轮毂处风速推导。
6. 代表年订正
为了得到风电场长期的风资源数据,我们需结合风场周边的气象数据进行数
据订正,对周边多个参证站进行分析对比,选择最适合风电场的参证站。再根据
参证站的长期数据、同期数据、大小风年、多种相关性分析后,采用科学合理方
法进行代表年调整。
(二)微观选址主要内容及过程
第一阶段内容:第一,地形及粗糙度数据预处理。对风电场地形数据进行
DEM 模型分析和粗糙度提取分析。第二,建模、数据互验及风图谱模拟。根据
风电场的风况特性及粗糙度大小,对风电场边界条件参数的设置。水平和垂直网
格大小的划分、迭代次数、热稳定度大小、森林模型选择等,再进行 16 扇区的
地形定向处理。如发生地形数据增加、改变已定轮毂高度等,需要再次进行模型
搭建和地形数据定向处理。第三,机位初步布置。根据风电场测风塔长年代订正
数据和实测地形图、粗糙度等带入模型模拟出风电场区域风能资源分布,并根据
实测的地形图、主导风向、风机间距、障碍物、土地属性制约等条件,因地制宜,
对中标机型进行初步布置。第四,轮毂高度选择。根据风资源的风况特性,如风
切变、湍流强度、50 年一遇最大风速等各项指标,比较它们之间的各项经济指标,
确定最终选用机型的轮毂高度。第五,发电量估算。根据确定的选用机型的轮毂
高度,对初步布置方案的发电量估算。
第二阶段内容:第一,机位现场勘查及调整。根据风机初步布置方案及微观
选址路线图逐个考察各机位点,对每个机位点处的地形地貌、土地属性、障碍物、
交通、施工条件进行考察等。如果点位处各个条件均可行,则可定桩以方便后续
地勘及施工等;否则须对机位进行调整,并记录调整原因,调整方位、距离并采
集调整后的坐标等信息。风机调整后及时考察其对于周围风机和整个风电场风机
布置的影响,主要通过软件计算其发电量及尾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风机
布置方案进行调整。逐个考察各机位,直到所有机位及风电场整体布置均满足要
求。第二,机组适宜性分析。根据现在勘查及调整后的机位,进行适宜性分析,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