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109

第四章  动物寄生虫病防控


             MIC3pcDNA-SAG1),三个重组伪型杆状病毒疫苗组(BV-G-MIC3、BV-
             GSAG1、BV-G-SAG-G-MIC3)和两个对照组(PBS、BVG-EGFP)。免疫两次后,
             监测抗弓形虫裂解抗原(TLA)抗体和 IFN-γ、IL-4、IL-10 细胞因子水平、淋

             巴细胞增殖状况及小鼠存活的时间。结果表明,以 MIC3 和 SAG1 联合基因疫苗
             免疫 BALB/c 小鼠,可促进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免疫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显著高
             于对照组(P < 0.05),而血清中 IL-4 和 IL-10 细胞因子的水平却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多价疫苗(BV-G-SAG1-BV-G-MIC3)相对于单价疫苗,小鼠的

             存活时间延长 50%。
                 5.RNA 疫苗
                 1990 年 Wolff 等研究展现出了 mRNA 疫苗的应用前景,但由于 mRNA 进
             入机体表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比如组织及细胞内含有大量的 RNA 酶会

             降解 RNA,这些阻碍使得 mRNA 疫苗发展受限。但 2016 年 Chahal 等研制出一
             类单剂量无佐剂 RNA 联苗,该疫苗利用树状大分子纳米颗粒,将编码弓形虫
             GRA6、ROP2A、ROP18、SAG1、SAG2A 及 AMA1 蛋白的 mRNA 包被起来免
             疫小鼠,结果发现:该 mRNA 疫苗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

             疫及体液免疫,可以对免疫小鼠产生足够的保护力,此外该 mRNA 疫苗还联合
             了其他致死性病毒的抗原 mRNA(Ebola Virus,H1N1 Virus),在这些病毒攻毒
             的实验中,免疫小鼠也有较高的存活率。
                 (三)新型疫苗

                 1. 纳米颗粒疫苗
                 纳米颗粒是指任何小于 100~1000nm 的颗粒,包括非生物原和生物原的纳
             米颗粒。生物原的纳米颗粒包括寡核苷酸、多糖等,可作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被宿主细胞上的模式识别受

             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所识别。由于纳米颗粒的成分与细
             胞组分相近,可以通过细胞内吞的方式进入胞内。随着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的出现,纳米颗粒疫苗应运而生。VLPs 疫苗多用于病毒疫苗,
             对于弓形虫的 VLPs 疫苗研究甚少,在 Guo 等的研究中,将 B 细胞表位(SAG

             1822 102 或 SAG 13011 320)、CD8 细胞表位(HF10 或 ROP7)和 CD4 细胞表
             位(AS15)插入到截短的 HBc1(氨基酸 1-149)中,构建了四种嵌合的 VLPs 疫苗。
             研究发现当这些嵌合 Hbc 颗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它们呈现出与原始 VLPs 相



                                                                                     95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