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161

第六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发展


             蛋白 M 基因敲除掉。虽然该技术被成功地应用于兔基因修饰,但其缺点也是显
             而易见的,ZFN 可识别的目标序列识别位点较少,想要制备出特异性强的 ZFN
             需要进行大量的筛选工作花费大量时间,从而限制了 ZFN 相关技术的发展。

                 2. 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TALENs)
                 2009 年,TALEN 最初被发现于黄单胞菌中,是一种分泌蛋白,可以识别特
             异性碱基。研究人员根据相应特性将该蛋白与核酸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 TALENs
             国。该系统与 ZFN 一样,被设计与 FokI 核酸酶结合来切割目标基因,但其特

             异性要比 ZFN 高很多,在 2013 年 TALENs 技术首次被利用敲除掉兔 R4G1 和
             ZMG2 基因,基因敲除效率较高,RAG1 和 RAG2 分别达到 94% 和 100%。2017
             年 Li 等利用 TALEN 技术产生了赖氨酸代谢异常的赖氨酸血症兔。在 2021 年
             Koike 等期通过 TALENs 在兔中敲入人 4P04 〃基因,在高胆固醇食物的诱导下

             患有粥样动脉硬化的兔的比例明显降低。虽然基因编辑的效率有明显的改善,但
             与 ZFNs 一样,TALENs 也依赖于蛋白质与 DNA 之间的识别,因此也需要根据
             不同目标基因进行设计和组装,较为繁琐。
                 3.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和相关 Cas 蛋白(Cas9)

                 CRISPR-Cas 系统是细菌中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用于防御质粒和噬菌
             体的入侵。2014 年,Zhang 等发现,CRISPR 系统中的 Cas 蛋白是一种依赖于
             RNA 的 DNA 内切酶,可使得双链 DNA 特异性断裂,CRISPR 的出现极大地推
             动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出现也标志着精准基因编辑时代的开始。

                 CRISPR 技术于 2013 年首次应用于哺乳动物基因组,随后扩展到不同的细
             胞系以及哺乳动物。展现的较高的效率和精准度,并被应用于多个生物学领域。
             2014 年 Yang 等首次利用该系统去产生基因修饰兔,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
             CRISPR/Cas9 在兔胚胎中的敲除效率高达 100%,在兔幼崽中的效率高达 84%。

                 4. 碱基编辑(Base Editor)
                 在目前已知的遗传疾病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单碱基突变引起的。因此如何
             修复遗传疾病中的单碱基突变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基于此目的,在 2021 年
             Huang 等开发出不需要产生双链断裂末端(DSB)就可进行精准点突变的单碱基

             编辑系统。将改造后缺失酶切活性的 dCas9 与胞嘧啶脱氨酶结合,可将胞嘧啶转
             变为尿嘧啶,尿嘧啶在 DNA 复制时会转换为胸腺嘧啶,从而实现 C 到 T 的转换。
             2018 年 Liu 等首次利用碱基编辑器改造兔,成功培育了包括白化病、早衰症、



                                                                                    147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