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49

第一章  美术馆策展理念及方法



             多是艺术批评家或史学家出身,中国在本世纪之前并无专门的“策展人”职业。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台湾学者陆蓉之第一次将“Curator”译为“策展人”,1995 年,
             黄笃从意大利留学归国,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个字,引起当时不少人的

             好奇。在此之后二十多年里,“策展”这一职业在中国逐渐开花。他们中的许多
             在艺术类高校、美术馆、研究机构等任职,如著名策展人范迪安、邱志杰、侯瀚如、
             王璜生、苏丹、余丁等均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 / 美术馆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艺
             术博物馆任职,他们对展览的介入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造就了

             一系列高质量的展览。例如,央美美术馆前馆长王璜生在职期间打造的“CAFAM”
             主题展和双年展系列以及相应的学术出版物,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专业水平,
             尤其是对于策展模式的探索变革,促进了中国策展实践的发展和观念的突破。
                 此外,在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策展的发展历程中,高校美术馆也积极参与其

             中。例如,央美美术馆定期出版的《美术馆》《大学与美术馆》等系列期刊、展
             览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等都为中国高校美术馆乃至整个博物馆领域提供了难能可
             贵的学术资料。近年来,国内高校美术馆 / 艺术博物馆的总体数量和水平都在不
             断提升,绝大部分在综合院校之中。但总体来说,相对国外高校美术馆专业化程

             度并不高,具体体现在管理方式、团队组织、机构设置、工种配备等方面,大多
             高校美术馆仅仅服务于某些学科的内部观摩和教学。

                 三、高校美术馆策展方法


                 (一)信息遴选机制和文化总体性指向
                 如果说,“生产方式”主导的社会其“生产”的后果是产出了越来越多的海
             量商品,进而,让人类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那么“信息方式”主导的社
             会其运作的后果必然是生产出了海量的信息,让所有人被信息轰炸乃至产生信息

             眩晕。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屏蔽垃圾信息进而建构一个“有效信息传播框架”就
             非常重要。在这个框架中,可沟通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或者用接受美学的语言来
             说,具有相同期待视野和前结构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完成有效信息效果达成的前
             提。但这还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由传播者制作和传播的信息是“有效的”。这

             种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它对接受者有用,更是对包括传播者和接受者在内的整体
             人际关系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用。这样的信息传播则不仅有效应,而且有效益。那
             么,究竟该如何达成这种有效性呢?策展的“遴选机制”则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41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