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53

第一章  美术馆策展理念及方法



                 从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来看,体验也是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追求之一。在“生
             产方式”的框架下,以物质资料和消费观念主导的社会为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工
             具理性和流水线的统一标准大行其道,从价值观而言更注重国家、民族共同体,

             注重义务和适应社会、提高社会地位,传播方式也以单向传播为主;而在“信息
             方式”的社会发展框架下,信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双向、多向的分散模式使自
             媒体式、社区化、个人化的信息获得地位,在价值观上更加强调个人世界,强调
             自我实现,在满足物质需求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的价值观,认为应

             该为了自己去体验和经历,要存在于自己的活动中,存在于各个瞬间,最理想的
             情况是达到“巅峰体验”。因此日常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被赋予自我收获的内在
             价值,人们以策展人的态度过上了被策划的生活——策展人的姿态,是晚现代生
             活方式的标记。经由这样的精心策划,人们力图过上美好的、艺术般的生活,让

             日常生活也变成艺术的、审美的。
                 从社会实践和信息效益来看,场景体验是信息社会更新迭代的新一类产品。
             “体验”的概念最早在经济领域由美国经济学家 B.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
             吉尔摩提出:体验经济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它是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

             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阶段。人们的消费行为也从获取有形的实体商品,到
             订阅和享受服务,再到为“感觉”买单。观众想要获得的是见之惊喜、历久难忘
             的体验,从这一点来看,策展与商业景观的“打卡”效应具有相似性。体验不再
             是服务的一部分,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它已经从行为的附属产物转变为行动目

             的本身。而对于策展这类不以实体消费和商品服务为主要吸引力,反而侧重文化
             输出的产品形态,打造观者体验更为重要。
                 审美体验,并不单指“美”,而是在于一方面策展带来的体验主要诉诸感
             性和情感,而非理性和逻辑;另一方面这一体验来源于直观的感受和体会,不需

             要智识参与。纵然不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体验,但体验是不言自明的,获得体验
             亦不需要语言和理解的编码转译,在观者进入展览空间和场景内时,自然而然乃
             至瞬间便可以获得,即使这个时候观者还未走到第一件展品面前。正是布展的场
             景、氛围——这种框架性的展示结构变成了中心,而其中很多展品,只是嵌入其

             中罢了。
                 正如有了品牌效益,接下来就会有“打卡地”的诞生,单有故事远远不够,
             还需要搭建场景来打造“故事发生地”。读懂故事和体验场景是不同的,这就像



                                                                                    45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