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52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Research on Exhibition and Planning in Art Museums


            展或是按照对称、尺寸等美观标准排布,或是按照作品颜色、情感等美学标准排布;
            18 世纪,布展兼具了教化功能,按照时间、流派、主题、分类等排布;到 18 世
            纪晚期,才有艺术史家负责规划展品。可见,策展最早并不存在,也没有专职策

            展人,而直到 20 世纪晚期,策展人才开始作为展览的作者,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
            不难发现,最初的展览只起到展示的作用,突出的是单个艺术作品的价值。而随
            着策展的发展,策展人为作品提供特定的语境,使艺术作品被纳入某种叙事逻辑
            和空间秩序中,这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经过策划的展览。

                这样的策展思维在信息的有效组织方面具有启发意义。信息的组织并不是信
            息的罗列和展示,简单按照时间线索,或者是分类归纳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出来,
            这在纷繁的信息社会里注定摆脱不了被湮没的命运。因为信息本身,或者通过信
            息想要传达的内容本身可能枯燥无味,要使其有趣且具有感染力,就需要故事。

            策展要为展品附加叙事价值,故事讲得好不好变得至关重要。大到国家、民族的
            文化叙事,小到一个品牌、一场展览、一个展签都是在用讲故事的方式,为自身
            谋求信息洪流中的一席之地,让故事精准表达、深入人心,使隐藏在其背后的叙
            事逻辑被认可,这是百科全书式的陈列,或是平铺直叙地宣传所达不到的。

                (三)搭建场景与情感诉求
                如果说遴选机制以及遴选机制导致的叙事策略是策展的内部架构,那么搭建
            场景便是策展得以对观众施加影响的作用机制。被遴选的材料埋伏在叙事策略中,
            叙事造就的故事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解读层面,场景则是上演这场好戏的直观

            实景。策展通过对观众审美体验的捕获,抓住了当下赢得观众的底层逻辑。
                观众为什么愿意去看一场展览?观众想从这场展览里获得什么?这便是最底
            层的问题了。观展意味着观众有空闲时间,并且需要一个家庭和工作以外的文化
            消费空间来消耗时间,同时也需要参与公共领域的公众生活。就艺术而言,机械

            复制时代取消了艺术品原作独一无二的特质,打破了空间的强制性;而数字虚拟
            时代,艺术作品原作似乎已经不存在了,数字化的图像和展览让时间和空间都被
            轻易改写。换言之,需要观者亲临其境的策展,其不可替代性在何处?最有可能
            的答案便是体验。在策展搭建的场景中的实地体验,不仅仅是近距离凝视沉思艺

            术作品,更是在展场空间造型、故事氛围、艺术能量中获得情感共鸣。体验是唯
            一且不可复制的,故而通过这种唯一性又因人而异产生的差异性是如此的宝贵,
            以至于为其付出时间或是金钱成本变得恰当且值得。



            44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