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P. 71

第三章  计算机教育



             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又非常少。这就导致了大学新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严
             重失衡。进一步分析得知,在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的学生中,在大学前所掌握的
             计算机技能多数仅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如上网收发邮件、聊天及玩游戏),但

             计算机基础知识仍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认识层面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
             中小学,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生入学的计
             算机水平将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这使得高校面向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

             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既要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要保障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
             要大胆创新,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社会各行业对大学生人
             才的计算机技能素质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业务素质
             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
             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12 年版)》(蓝皮书),
             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以及大学计算
             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
             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等级证

             书已经成为各行业对人才计算机能力评判的基本标准,这是因为全国计算机等级
             考试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因此,大学计算机基
             础教学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
             标,具体到教学工作中可依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合理地在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的学生中间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
                 (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高职院校计

             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在保证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按
             职业岗位群规划和设置专业方向;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实现“专
             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就业”一条龙。



                                                                                  ·59·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