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0 -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P. 250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Quality Inspection, Test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内涵
21 世纪以来,食用农产品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焦点。李铜山等立足于食用农产品生
产的外部性进行研究,认为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不仅存在着安全农产品生产具有
明显的外部经济,非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还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陈幼红对食用农产品
的监管体系进行探索,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
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陈梅等以不确定性、质量安全与食用农产品战略性
原料投资治理模式为中心进行研究,认为“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两类不确定性
因素共同作用于食品加工企业战略性原料投资治理模式的选择,其中客观环境不确定
性的影响更为明显”。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农产品的相关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
但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精准治理相对于治理,在食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中,应当精细地分析各类农产品独特的性质及其存在的问题,运
用精细而准确的手段因地制宜去治理与解决问题。人工智能背景下,食用农产品质量
安全精准治理是指紧密围绕食用农产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质量流”,
运用程序化、标准化、精细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等手段,实现对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
安全信息的精准识别、定位、定时、追踪、监控、管制,使食用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各
单元精确、准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将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消灭于
萌芽状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特征
人工智能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治理的实质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对食用农产品
质量安全控制的精准程度。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
等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质量不合格。
从古至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瘦肉精”“毒奶粉”“假大米”
等事件中,人们的健康一次次受到威胁。传统模式下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呈现
出三大特性。一是质量安全事件常有。尽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问
题却时常发生,危害性质也没有得到质的改变。二是“亡羊补牢式”治理成为常态。
传统模式下的治理理念并未涵盖可预见性,人们认为的治理趋近于事后治理。只有当
问题危及人们的利益时,人们才会醒悟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损失降至最低。三
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监管力度不足。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食用农产品具有显著
的特性,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再到售后都凸显出独具一格的特征——流通链条长、
涉及主体多、影响因素广等,因此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难度较大。目前食
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仍局限于传统模式,监管力度难以提升。随着人工智能的
• 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