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9
第一章 教育理论
第一章 教育理论
第一节 教育理论的知识基础
一、教育的概念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从
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从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广义地,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
想道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地,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
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
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
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一方面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知
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另一方面是“社会个性化”的过程。社会个
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
的个体身上,从而使他们形成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互为前提,密不可分。如果过分强调个体社会化的
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就会导致机械灌输。机
械灌输不是教育,同样,如果片面强调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社
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随心所欲。随心所欲的生活也不是教育,教育
总是包含着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今天,一谈教育必谈启发,必
谈主体性,必谈个性,必谈创造性,似乎这些才是教育的特质。上述所列无疑都
是教育的重要特质,但并非教育的全部。教育的社会需要也要考虑,人首要的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