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11
第一章 教育理论
起非制度化的教育来说,制度化的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因而引起了思想家们的
批判,有的批判还非常激烈。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在《非
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1971)一书中指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
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总体上具
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
我成长的责任心,是导致许多人“精神自杀”的根源,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创造性
的,依赖于对出乎意料的问题的好奇、对事物的想象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所
有这些,都是现代叫做学校的地方所不能提供或满足的。因此,应该彻底颠覆制
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教育网络”以及建
立于其上的“非学校化社会”面对这些批评,应该用更加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制度
化的教育和对制度化的教育的改革。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将教育形式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
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
到一个人的终身,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教育、家
庭教育、社会教育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因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在家庭和社会
密切配合下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
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等。正是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这些特征,学校才能成
为主导性的现代教育机构。
2.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内
容的生活化,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家庭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家庭的血缘关系使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有着深厚的感情;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家长创设良好的家
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理解与尊重孩子,善于将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