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教育模式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
P. 15
第一章 教育理论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
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不仅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也影
响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的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扎根于中国教育
传统,延续文化的血脉,保持一个民族教育的持续生命力。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文
化,顾明远先生列举了很多,如重视教育、为国为民的教育价值观,“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念,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
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等。这些思想作为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有的已经创造性地
转化为新时代教育价值观,如“重视教育”的价值理念,《学记》的“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转化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儒家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转化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
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为
先的理念,转化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传
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生长的庞大根系。根深才能叶茂,理论的
发展也是如此。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因此要处理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既旗帜鲜
明反对照抄照搬、简单移植的崇洋西化倾向,也坚决反对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等
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更为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植
根中国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本来’与‘外来’、‘当下’与
‘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历史传承
中鲜明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既要反映中国特色,
也要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取人所长,为我所用,发
展壮大自己。
(四)研究教育自身的规律,揭示当代教育的中国原理
理论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根。教育理论必须揭示教育自身的规
律。就教育规律而言,一般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二是教
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前者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子系统;后者是把教
育作为一个培养人的活动、一种教育活动。
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社会系统,教育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没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