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My FlipBook
P. 128
第四章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的难度。
(三)整合导向模式
不论是目标导向,还是要素导向,相关评价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应用时各有
侧重点。基于整合理念,一些学者认为整合后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种评价模式既能够
满足内部管理要求,也能满足立法机关和审计机构的要求。还有学者认为,在建立内部控
制评价指标体系时,将目标导向和要素导向进行整合,能够提高评价工作效率。整合导向
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并不是将目标导向和要素导向简单地叠加起来,而是利用内部控制
要素反映内部控制活动,依据相关规定评价内部控制工作情况,既可以判断有效性,也能
够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整合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主要优势包括:在现有规范的指引
下,能提高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获得更好的评价效果。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
协调,有助于指导实务操作,也能够加强监管力度。为了避免评价中的弊端,要求单位结
合规范要求和自身情况,合理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实现取长补短。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1.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不明确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主要指导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工作效果表达自己看法,
它把内部控制评价界定在“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范围内,这在某些方面,例如《内
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可行,然而转向专项鉴定目的内部控制,则显得太过于局限。“与会
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与整体混淆,不但评估中区分二者十分费力,而且如果无法借鉴
其他评价的情况下不好表达独立的看法。如果单位或组织在自身目标的内部控制上无法做
到有效,那么“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基本也不会有效,在该情形下只评价“与会
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所得到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
2. 各部门制定的内部控制标准相互冲突
我国政府已颁发的几个内部控制标准中,不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与《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两项不相匹配,而且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财政部)、《证
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以及诸多准则之间,
内容没有相互关联,有的还意义相悖,结果就是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的标准五花八门。导致
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单位之间目前还没有一部可以广泛应用的内部控制标准或规范。
3. 缺乏对内部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的详细规定
相关部门不仅要创建内部控制相关规定,还应注意其工作效果。内部控制评价就可以
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然而众多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甚至内部控制都只是依
照惯例,走走形式,根本没有严谨的态度,更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的作用与重要
性。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最后结果的整理与表达,即评价报告则更是五花八门。并没有相关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