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My FlipBook
P. 124
第四章 内部控制
计,合理划分为:审计实施、缺陷认定、报告编制三个阶段来进行。在内控审计工作的具
体实施过程中,要按照财务状况与内控管理情况,做好拟测试控制选择,同时本着重要性
的基本原则,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财务层面等环节入手,对相关的审计与评价要素进
行确定,指出内控审计关键风险点,提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相应整改。广泛搜集更
多充分、有效的数据信息,以此对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认定,适时提出有效的审计整
改结论。在选择审计方法时,要结合单位当下管理情况,妥善选择问卷调查、现场勘察、
实地查验文件记录、询问访谈、穿行测试、抽样与比较分析等,保证审计方法选择与使用
的合理性,为高质量的内控审计执行提供可靠保障。
(五)建立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
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设计与执行实施动态监管,
强化经济活动风险控制,确认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度是否规范完善,从全局性角度出发,对
单位战略规划、经济业务、财务活动等开展客观、系统的审计评价,以便风险问题的及时
发现。第一,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发挥内控审计的职能所在,定期组织召开经济活动风险
评估活动,以季度、半年度及年度为单位进行;当单位内外部环境、管理需求、经济活动
等出现重大变化时,要认真做好经济活动风险的重估与控制;第二,内部执行风险。从单
位整体角度出发进行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内控制度建设、关键岗位设
置、财务信息编制等业务环节,通过风险识别、分析与控制,将各类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
阶段;第三,经济活动风险。针对该业务层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要从财务收支、预算管
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项目建设等领域进行重点关注,保证内控审计面面俱到,以取
得更理想的审计监管效果。
(六)做好审计监督强化结果运用
针对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隐患,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改进,并做
好后续的跟踪审计,以此来优化审计监督效果,保证相关整改措施准确落地。审计人员通
过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方式,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
查,一旦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弊端问题,适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及时堵塞漏洞问题,
持续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在审计结果运用中,要认真参考内控审计执行结果,本着公平、
公正的基本原则,做出正确、客观的综合评价,结合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弊端问题,提出审
计整改意见,统一整理成审计报告形式,督促各单位部门限期整改。同时,要结合审计执
行结果,对相关部门及岗位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奖惩分明,以此端正各岗位人
员工作态度,严格按照内控审计工作基本要求,自觉遵守岗位规范履行岗位职责,杜绝不
良问题的发生,这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