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My FlipBook
P. 125
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研究
第四节 内部控制评价
一、内部控制评价定义、方法及意义
在《内部控制规范》中,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
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单位的内部控制
工作进行评价,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对各项评价要点进行评分,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内部控
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方式分为自评和外部协助两种,区别是实施主体不同。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可以分为文件审查法、资料分析法、问题清单法和标杆法。文件审
查法就是通过查看制度文件、会议纪要、工作方案、会议通知、培训通知等予以确认;资
料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制度文件、会议纪要、实际流程等是否存在偏差予以确认;问题清
单法就是充分利用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出具的问题清单,抽查相关财务凭证、业务台
账等予以确认;标杆法就是对检查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予以确认。
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从广义上讲,在于更好地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提升政府施政效
能;从狭义上讲,有利于深入挖掘各单位内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通过设
置全面、科学、客观、具体的评价指标,结合单位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框架,以量化的
方式进行评分,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指明方向,既方便了上级部门考核,也有助于各单位
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以下简称《基础性评价指标
评分表》),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分为单位层面和业
务层面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单位层面评价指标分析
从组织架构设置方面进行评价。是否设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单
位负责人是否作为第一责任人;单位的组织架构中内部监督部门是否独立运行。
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进行评价。一是集体决策制度方面,是否建立三重一大事项
清单;是否建立党委会工作规则、行政工作规则等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二是管理制度
方面,是否结合业务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并重点关注六大经济业务制度和流程。
三是内部监督制度方面,是否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单位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否相
互分离、相互制约且相互协调;内部监督部门或人员是否进行有效监督。
从关键岗位设置方面进行评价。关键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是否明确;是否采取定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