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My FlipBook
P. 130
第四章 内部控制
五、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建议
(一)制定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1. 明确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和范围
相关单位制定类似于内部控制规范的内部控制评价规范,对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和涉及
领域进行详细规定,让相关部门清楚了解工作方向。准确、全面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
制的内容,避免某些工作过于局限,不能发挥其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后根据新内容修改旧
内容,逐步进行完善。
2. 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
出台相关文件统一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内容,并对相关过程进行适当监督,
例如中期检查。倡导各单位将内部控制及其评价工作提上日程,认真对待相关工作。在工
作中不断发现内部控制及其评价问题,按规定格式、内容,书写、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使各单位之间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清晰、明了,便于进行对比,也利于讨论内部控制评价
如何改进,互相借鉴、扬长避短、查缺补漏,优化内部控制及其评价,促使其工作顺利完
成,进而使内部控制也得以顺利实现。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基础工作
1.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使用经济数量分析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会计和审计方面的迅速渗透,随之而来的网络经
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搜集、传输、处理最新信息在很大方面决定着一个单位或企业
能否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因为新的技术改变着以往的经济模式,使单位内部控制脱胎
换骨,紧接着内部控制评价迎接挑战。通常,内部控制评价主要运用检查、询问、调查表、
对比等方式进行工作,导致效果并不理想。在经济环境相对复杂的当代社会,健全的内部
控制评价规范作用就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数量分析,衡量
内部控制及其评价效果。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需要将相关预算与其带来的实际效果,例如
公共社会服务的提高应与贪污腐败的减少联系起来,并就内部控制进行透彻研究后,创建
合理且适合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采用经济数量分析法,创建模型,将相关指标定量化。
2. 重视单位负责人的作用
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评价成功与否影响颇深。实际上,内部控制也受到许多因素的
限制,比如领导高层之间官官相护,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这些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尤为
明显,因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权力作用更大,也就是说,领导或者单位负责人可以完全操
纵内部控制,如果负责人不想按规定执行内部控制,那么内部控制的作用往往被破坏,之
后的评价也就失去了前提,只能按照无效的内部控制进行,甚至凭空猜测、抄袭,从而失
去了存在意义。所以,以后考虑内部控制规范,应强调单位负责人相关责任,甚至制定惩
罚措施,监督内部控制过程,完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