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My FlipBook
P. 120
第四章 内部控制
算、支付等环节实现严格管控,推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机制,全部归纳至归口管理体系,
保证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与合法性,以此保证集体决策的合理性。
(二)采购业务
针对采购业务的审计监督,要重点审核政府采购、供应商选择等制度是否规范健全,
采购业务中的采购计划、采购验收、付款审批、付款执行、会计记录等是否真实准确地记
录,有无账实不符、虚报等情况发生,将审计监管举措深入贯彻到单位采购活动的各业务
领域中,规避不良操作行为的发生。加强采购归口管理审核,对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进
行追踪控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保障采购业务的规范开展。
(三)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重要资源保障,关
系到各项业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是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针对资产业务
的内部控制审计,要着重加强对资产取得、使用、保管、验收、处置等环节的监督控制,
查看相关制度体系是否满足相关业务流程的具体控制要求。同时,要切实做好行政事业单
位资产使用管理、构建论证、清查盘点、变动处置等关键业务环节的审批管理,准确找出
单位资产管理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要点
(一)是否遵循内部控制原则
这一方面主要查看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遵循了全面性、重
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原则。例如,事项决策是否贯穿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
程,以及是否对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控制,在控制中是
否存在盲区等;在全面控制的过程中是否突出了关键点和重点,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存在
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针对各项业务制定的流程以及职责划分是否清晰,岗位之间是
否相互监督;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否从本单位
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没有随着单位实际情况变化和经济活动条件进行更新。另外,行政事
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实现了基本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同时,有没有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收集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完整;是否根据要求建立了防腐机制,对三重一大
事项是否进行了重点监督。
(二)是否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主要是查看行政事业单位有没有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
的风险。在评价工作中,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机制,同时风险评估工作是否定期开展;行政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业务调整或管理机制发生变化时,有没有对其中可能存在的
风险进行再次评估;行政事业单位是否成立了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以及工作小组,有没有
专门的负责人;风险评价之后,有没有形成报告,报告上交是否及时。具体来讲主要分为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