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My FlipBook
P. 118

第四章 内部控制






                                      第三节 内部控制审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考虑到内部控制审计的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推行期间,要严格遵循“全面性”
            的基本原则,将审计监督准确渗透在单位经营决策、政府采购、经济活动执行与监督等关
            键业务流程,加强经济活动监管,查看活动执行、制度构建等是否存在盲点或缺失问题,

            是否能够对单位经济活动实行全面控制等。在全面性原则的带领下,促进内部控制审计的
            全面贯彻,保证面面俱到,取得理想的审计监管成效。
                 (二)制衡性原则

                 以制衡性原则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结构治理、
            业务流程、权责分配等方面加强监管,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好关系,同时兼顾好

            运营效率,保证对各项业务活动实行有效控制。在内部控制的全面控制基础上,着重加强
            对事业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关注与管控,重点查看其中是否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等;能否在实
            现预期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管理成本的有效节约。

                 (三)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审计关系重大,决定着单位内部治理水平与未来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行政事
            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结合实际管理要求,对经济活动执行、内部监督管理等作

            出相应调整,持续修订并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在国家现行规定范围内制
            定,并且与单位整体发展情况保持高度适应。当内外部经营环境出现变化时,单位内部的

            内部控制审计模式也要及时作出转变,保证与时俱进,促进内控审计价值的更好发挥。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及作用


                 (一)意义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管理工作时,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属于一项重要工
            具,又与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密切相连,借助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可

            以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符合法律法
            规,也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内控审计工
            作能够有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和完整。具体来说,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从公共管理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公众,或者提供各

                                                                                              109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