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My FlipBook
P. 36
第一章 财务管理
识,大多数国企财务管理人员尚未建立起诸如资金的使用效率、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
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概念。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网络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
的速度加快,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加大了企业的决
策风险,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动机驱动下将资金大量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随着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信息和资金安
全问题”也对跨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风险依然存在
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制度风险依然存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不善,资产损
失浪费严重。由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购置、使用、处置国有资产中存在大量浪
费现象,盲目购置、设备购置后废弃、闲置浪费、盲目投资、设备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屡禁
不止,导致国有财产遭受损失;二是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造成了财务管理活动中的
死角与盲区。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不尽合理,分工不清,职责
不明,特别是会计核算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相容职务没有实现有效分离;加上国有企业的体
制性障碍,不能吸引最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加人,致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严重
滞后;三是财务管理职能弱化。国有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多数人认为财务
工作仅仅是记账、算账,保障、管理资金的收付,发布企业财务信息等,而财务管理部门
的决策分析、资金预算,成本控制、投资预算以及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监督等职能都没
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来自三个层面的监督:一是政府层面,包括税务、银行、工商部
门的监督;二是社会层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社会公众等;三是国有企
业内部,包括纪检委、董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三个层面的监督体系设置虽较为完备,
但仍存有较大缺陷,如政府层面的监督有强制性但缺乏经常性;社会层面的监督缺乏强制
性,约束力不足;企业自身的监督机构在企业内部地位较低,往往不能先于问题的发生而
发现问题,具有滞后性。可见,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外部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三个层面
的监督无法实现有效的结合,更不能实现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方位监督。当前,
很多国有企业都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或者监督制度一大堆,但是普遍存在执行不
到位、监控制度变形等不合理现象。
(五)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要快、准、全地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
对其进行合理甄别,提炼出有用信息,进而做出合理的判断预期,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
险、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虽然
有的大型国企硬件设施和员工业务基础较好,但是能真正实现信息化整体建设,并且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