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33
第二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分析研究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概念。
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性质部分也明确提出关于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审美素养的要求,即让学生的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感受文字、文章
的美。有的学者把语文定义为语言文字,还有的则把语文定义成语言文章、语言
文学等,但这些定义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文归纳为与文字、文章和文学有关的
语言活动的总和。那么语文也就具有审美属性。例如,“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
级教材中汉乐府《江南》。这首古诗是以“复踏”形式来建构,古诗的美也是在
“复踏”上。如果将古诗改成“鱼戏莲叶东、西、南、北”,诗到语言为止,失
去“复踏”的形式美;若把古诗中的“戏”换成“游、躲、跳、穿”便没有“复
踏”节奏美;最后,在我们对方位的习惯称呼是“东南西北”,这样便是顺时针
旋转,而古诗中“东西南北”是无序的,体现“复踏”的自由美。这便是“形式
美”“节奏美”和“自由美”。而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
历不足,儿童还处于建构“美”的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侧重让学生
“感受美”“感知美”“体验美”。范晔在《后汉书·文苑传》中说“情志既
动,篇幅为贵”,可见,审美与人的情感、志趣有关。本研究认为,小学语文核
心素养中的审美素养的独特性体现在感受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概念。
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性质部分也明确提出应通过优
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鉴赏与
创造的本质和方向是统一的,只是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认同与归属,高中阶段则注
重理解与传承。根据儿童国家认同感发展理论,儿童在5~6岁时,尚未形成国家
或民族的概念;从6岁开始,儿童便可以用第三人称来描述自己的国家。例如,
“他们和我们一样”;在7~9岁时,儿童就会对本民族或者本国家的成员产生系
统性的偏爱;在10岁这一节点,儿童便能够理解他们所在地区与他们所在国家之
间的关系,还能够理解他们所在国家与他们所在大洲之间的关系;10岁之后便可
以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自己的国家,并将自己划分为国家成员,产生国家自豪感等
社会情感;14岁之后,国家认同感的主观成分加大。例如,“中国人中有好人和
坏人”。小学阶段的儿童一般是7~12岁,此阶段对国家认同以及自豪感等社会情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