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P. 107

第三章  用音乐韵律领略诗词之美






                       第三章  用音乐韵律领略诗词之美




                            第一节  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发展研究


                 20 世纪初叶的中国,整体上处于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社会形态古今转换、社

             会文化中西碰撞、社会经济面临挑战的境遇。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
             文化,理所当然地反映着社会政治的发展轨迹,体现在:古今音乐、中西音乐、

             雅俗音乐、音乐与政治这四大关系上。这种关系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反映是,中国
             固有的传统音乐模式逐步被打破,而产生于西方的近现代音乐文化逐步通过基督

             教会的传播和学堂乐歌的发展在中国生根发芽。这种新式的音乐形式迅速在全国
             范围内流传,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形态产生与发展的标志。新音乐(学堂

             乐歌)最初发展是借用他国曲调,填写我国歌词,这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在这一时
             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这种据谱填写歌词的音乐文化,为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

             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
             后,我国一批又一批学子游学归国后,纷纷投入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创作之

             中。他们在作曲技法上学习国外,并进行大胆创新,从歌词的选择来看,大抵分
             为两类:一类是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的新体诗,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海韵》,萧友梅的《南飞之燕语》《“五四”纪念爱国歌》;还有一部分是给
             古诗词配曲的艺术歌曲。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们不仅受过国外的音乐教育和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冲击,而且他们的传统文化功底很深厚。因此,他们选取了一些古典
             诗词为其配乐,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江文也的《唐诗七言绝

             句篇》《唐诗无言绝句篇》等等,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些古诗词歌曲的创作,
             将我国古代诗词的古典美和西方音乐艺术的体裁与作曲技法巧妙结合,从而创造

             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式,它们在音乐作曲技法和风格上注重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的刻画,突出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使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进行有效结合,为我国艺

             术歌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99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