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30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第四,2009 年 8 月,石猴岭隧道已开挖至 K96+690 处,该处原施工图设计为Ⅲ
             级围岩标准。此时,通过隧道围岩观察发现该段围岩岩性不均匀,围岩整体性差,较
             破碎,间有软弱夹层,遇水膨胀,手可掰动,节理发育,拱顶裂隙水渗漏,呈密集水
             滴状下滴。通过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对该段进行探测,K96+690~K966K12 为强风

             化石灰岩、白云岩,结构面发育(密集构造节理带和风化裂隙),且加泥严重,局部
             有渗水,探测结果为Ⅳ级围岩。若按原设计施工将严重危及隧道施工安全,隧道施工
             风险指数急剧升高。经多方现场考察,认为此时围岩已不符合Ⅲ级围岩水准,达到Ⅳ

             级围岩水平。因此,为保证施工安全及行车安全,K96+690~K966K95 段由Ⅲ级围岩
             变更Ⅳ级围岩,开挖、支护、仰拱、衬砌等均按Ⅳ级岩参数施工。


                      第五节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为确保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建立隧道施工动态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隧
             道工程风险管理中的体制机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书在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动

             态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实践
             中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一些具体做法,探讨了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管理体系,并研究了
             重大风险源的跟踪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


                 一、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动态风险分析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可以取得很大的成
             效,实现适时在风险发生之前发出预警,提醒建设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
             同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在实践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安全意识不足,对风险警示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
                  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及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施工中潜在的风险重
             视不够,研究结果的实施效果较差。风险控制需要工程各方协同合作才能达到预期效
             果。但在短期经济效益的利益驱动下,有些部门风险意识淡薄,并未将风险分析评价

             的结果真正落实,实行科学的风险管理,造成研究成果应用性差,阻碍了工程风险管
             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参建各方协同意识不强

                  隧道风险管理研究目前基本上以科研单位为主体,设计、施工单位以及决策部
             门共同参与。而研究各方缺乏有效沟通,研究人员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决策部门和
             施工单位可能因工程进度或经济等原因对此方面并不重视,可能造成风险分析结果认




             • 218 •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