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水一样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对那曲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案例研究
P. 11
还不如缺少维生素重要呢?”
美国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在他的专著《自我效能:控制的 第
第
运用》中提出自我效能在个体和团体潜能的开发和调节个体心理健康和 第
第
成就行为中起核心作用。 第 第
教育家杜威认为兴趣标志着儿童发展的状态,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
童兴趣不断地给予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才能知道他
是做什么的。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继承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扬弃传统教育培养“人
上人”的思想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的新思想,在给正之先生
的信——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提到“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
[5]
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 ”。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信条,认为教
育应注重学生个体,反对僵化。提倡美育、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主张
教育要培养完全人格的个体。
我国学者刘黎明老师对赞可夫的教育理论做了概述:“传统教学强
调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使得
[6]
苏联小学教学严重落后于生活需求 。”
燕国材教授在《智力与学习》一书中首次提出要培养非智力因素的
问题。其中将非智力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加以研究。“第一层为除智力因
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层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第
三层为成就感、求知欲、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
[7]
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
学者丛立新在《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普遍影响》研究中得
出 “在智力水平不同的三个组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达到高考分数线的
[8]
人数,都高于非智力因素不良者。 ” 的结论。
学者吴福元在论文《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