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水一样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对那曲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案例研究
P. 14

水一样的教育
                                              —非智力因素对那曲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案例研究



              有关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素质本来是来自心理学的一

              个概念,指人们与生俱来的特别是神经系统与大脑的一系列生理的、心
              理的与社会性的特点与品质               [13] ”等观点的内化,以及根据《辞海》中的

              解释,“素质”偏向先天具备的,“素养”侧重后天养成的,而教育指
              向后天和未来,教育能改善的主要也是后天的和未来的。

                  鉴于以上,本书提出“素养教育”的概念,并用“素养教育”代替了“素
              质教育”的概念。在本书中将其定义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智力

              和非智力两方面协同发展,健全个体完整人格的回归教育”。
                  (三)非智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最早涉及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但没有明确
              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他的教育思想中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可以概

              括为兴趣、动机和愿望、情感和激情、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自尊心、
              自信心、自豪感和个性等影响学习过程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山克大于 1935 年在《智
              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文库《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
              (上)中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定义为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

              称,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
                  我国学者燕国材教授将非智力因素定义为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

              心理因素。提出非智力因素主要由“情感、意志、性格”等构成,在后
              来的文章中又采用了五因素说。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归纳为动力、定

              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六个方面。                       [14]
                  “1982 年,朱智贤提出了非认知因素的概念。次年,我国第一篇

              有关非智力因素的学术性文章《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公开发表。
              1983 年,第一篇认识到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学术论文《人格因素与智力发

              展》正式发表。至此,非智力因素研究在我国拉开了帷幕                               [15] ”。




            6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