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普通高中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P. 81
第四章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发展性评价
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有可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经历着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其特点表现在三
个方面:一是较之过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就是全面性);二是与过去
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就是差异性);三是与过去的教育相比,它
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即主体性)。全面性、差异性、主体性是目前我国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和主体性特征。
全面的特点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全面的培养目的,也就是全面发展的目的。现
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综合发展付诸实施。
主体性指的是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地成为独立的个体。教师与教师
之间的关系要调节,才能让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如果老师总是将学生视为
教学的客体,处于这种教学和被教的思想或角色关系之中,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关于主体的首要问题是对师生关系的调节与研究。
第二种是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由于,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必须有老
师的正确引导,因此要认真地去学习。
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一个全面、差别、主体性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个问题都处理好,中国的教育就会从传统走向近代。
学生的成长,往往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某些“变化”,要从
实际的教育制度、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方面来作出较为客观的评
价,如果不能,就会丧失基本的前提。所以“发展”始终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展
的。脱离了“发展”这个词,它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而“发展”这个基本
的先决条件,也就自然而然地包含了“条件”。因此,学习评价应促进学生的积
极发展。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学生发生何种“发展性改变”,是评价观念中的一
个重大问题,也就是“发展”是“发展”的衡量标准。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学生“发展”的第一步是个人
的转变,其具体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评价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其内在的评价指标应该是一个由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
维度组成的系统。
全面发展是社会对大学生最根本的需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
要环节。它体现了社会(国家)对中小学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社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