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P. 218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在指导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必须落实好督导职责,将自己所学的
            运动损伤相关知识有效实践,在训练前、中、后三个阶段向青少年反复强调运动
            损伤防范的重要性,并事前进行技术示范,做好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思想强化

            和身体保护措施。
                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训练发生损伤的原因主要为两点,一方面
            是心理认识不足,如警惕心不强、对技术动作有所恐惧等。针对心理因素,教练
            员应提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放松青少年紧张、恐惧心理,提高青少年的警惕性。

            另一方面是身体准备不足,如准备运动不充足、当日身体状态不佳等。教练员应
            指导青少年运动员完成相应运动量和时间的准备活动,使青少年的运动机体活跃
            起来,减少因准备不足造成的损伤。与此同时,教练员还需多加关注当日运动员
            的身体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刻停止训练,查明原因,并给予解决。除此之

            外,教练员还可以引入运动损伤评估机制,根据青少年运动员当前的健康状况和
            功能状态,结合所参与的体育运动训练,综合评估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各类运动损
            伤风险,并逐项确定各项风险的权重,加强对高风险项目的重点防范,针对弱、
            中风险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对运动损伤的科学防范。

                第三,科学安排训练。体育运动训练的运动损伤风险大小和训练质量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训练计划是否科学。同一套训练方案在不同身体机能的青少年有着不
            同的训练成果。因此体育运动训练不宜采取统一的训练模式,教练员应当采取差
            异化、个性化的训练策略,充分了解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

            容和训练方法,充分调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在维持训练对象身心健康
            的前提下保证训练质量。与此同时,过高的训练强度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训练
            效果。教练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明晰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效果三者之
            间的关系,合理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挖掘青少年的运动潜能,从而达到最佳

            的训练效果。
                第四,做好心理疏导。一名优秀的教练员不仅能指导运动员体育运动训练,
            还能成为运动员的心理导师。运动损伤的一大隐性成因在于运动员不健康的心理
            状态。当运动员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或对技术动作产生恐惧时,就容易受伤。尤

            其是对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教练员应敏锐察觉青少年的心理
            状态变化,适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增强青少年的信心,缓解青少年的心理
            压力,培养青少年耐心、专注、拼搏的品质,从而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08·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