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业财融合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研究
P. 40

业财融合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研究



            组建政策性银行。该决定指出:“为了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以
            解决有的专业银行身兼二职的问题,割断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确
            保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权,特建立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要坚持自担

            风险、保本经营、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的原则,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
            监督;国家设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
            银行;政策性银行要设立监事会。”
                (二)银行体系的演进

                人们都知道,1982 年的国际债务危机构成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转折点。债务
            国资金转移的方向逆转,震荡无所不及。在我们的大循环模型中,震荡以非投机
            性资本流入的形式表示,因为它的流向并非出于对总回报的考虑。牵涉到的款项
            数目巨大:1982 年,资金流入重债务国的净额为 501 亿美元;到了 1983 年,反

            向流出净额竟然已经高达 138 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元。资金从重债务国的
            转移,为大循环提供了主要的支持基础。
                1982 年的危机并没有能够成为银行体系发展的转折点,这是一桩颇为奇怪
            的事情,可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最大的银行陷入太深,欲罢不能,无法做

            到令资金回流。如果他们完全停止了后续贷款,债务国家就只有彻底破产。如果
            他们事先就预提了充分的储备,那他们的资本状况早已受到严重损害了。各种集
            团的成立,其目的无非是保住这些银行。我们已经了解了集团在帮助债务国渡过
            难关时所扮演的角色,现在我们应该探讨一下这一事件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贷款的集团体制所赖以运行的基础原则是自愿合作。管理当局不得不使出浑
            身解数力保重灾银行有能力增发新贷款,同时还要将边缘银行引入合作范围。为
            达到这些目标,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保持一种幻象,似乎未清偿贷款并未对银行
            造成损害,因此不必建立特别的储备金作为未雨绸缪之计在。各国主管机构之间

            也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联邦储备局,作为最终的贷款人,保持了自己的支配权。
            他们认为银行体系过于脆弱,经不起大的手术。会计标准进行了修订,同时还做
            出了特别的努力以使银行有能力达到规定的水平。1984 年 3 月 1 日,联邦储备
            局在最后一分钟做出了向阿根廷提供过渡性贷款的决定,这也是它最富于戏剧性

            的一次干预行动。
                欧洲的中央银行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方针。他们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储备,冲值
            坏账资产价值他们有能力这样做,因为欧洲的银行,从整体上说,陷入得要少一



            ·28·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