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高山风电场工程建设实践与运维管理
P. 101
第三章 高山风电场交通道路建设
面考虑:一是严格控制施工工期,尽量缩短各工序间的间隔期,以缩短施工期水
土流失时段;二是控制临时堆土数量与堆放时间,减少水土流失量;三是避免在
大风等极端天气施工,以减少大风造成的风力侵蚀;四是施工放样时,结合中线
测量,放出边线桩,在边线桩外围设置警示线,以防止施工车辆肆意碾压、破坏
施工范围外的原地貌;五是路基碾压时,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后中、
先高后低的原则。对于道路截排水沟施工工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
是待风力发电机组设备吊装完毕后,结合风电场内永久检修道路安排截排水沟施
工;二是开挖土方临时堆放在靠近路基一侧,并做好临时苫盖措施。
3. 道路截排水沟的修筑
戈壁荒漠区地势平坦,降水稀少,一般认为无须修筑道路排水沟。然而研究
证明,该区域土壤渗透性差,暴雨造成的山洪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而且还会影响到风电工程本身的安全运行。实践证明风电场道路配套截排水
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风电场道路上游一侧排水沟的修建有效阻挡了道路
外雨水对场内道路的冲刷;其次由于道路两侧排水沟道的限制,施工和检修车辆
被严格限制在场内道路运行,避免了肆意行驶对道路外地表的碾压与破坏;最后
截排水沟还因为自身地势低,在风沙流遇到阻隔后很容易沉积,可以作为风沙沉
降点。
戈壁荒漠区地势平坦,暴雨造成的山洪依地势漫流,并无排出途径,道路两
侧的截排水沟只能起到一定的汇流和疏导作用,容易造成地势低洼路段道路被冲
毁。为了使检修道路两侧截排水沟最大限度地发挥拦蓄作用,有学者根据实践经
验设计了竹节状集沙渗水沟,其特点是在修筑截排水沟时每隔 10~20m 保留一个
土质格挡,相邻格挡的间距具体视坡降而定,坡降大的区域格挡距离应当缩短,
格挡纵断面呈梯形,顶宽不小于 10cm,底宽不小于 26cm,格挡顶端距原地面至
少 30cm。这种呈竹节状的截排水沟不仅能有效汇流和疏导洪水,还可以最大限
度地发挥拦蓄作用,有效沉积风蚀形成的风沙流,以达到蓄水保土、防治水土流
失的目的。随着河西走廊地区风电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竹节状集沙渗水
沟也将在该地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以有效防治风电场配套道路建设过程中的水
土流失。
首先,河西走廊地区的风电场道路建设应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合理规划设
计,优化施工工艺,加强施工管理,尽量减少施工扰动面积,保护好原地表植被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