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150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Research on Animal Biotechnology and Reproduction
透明质酸钠米粒(INS/VB12-HANP),以糖尿病模型大鼠降血糖实验评价口服
给药体系药效,VB12-1-HA、VB12-2-HA、VB12-3-HA 三组在 8h 后血糖量分别
为初始血糖的(50.47±11.82)%、(62.22±13.25)%、(56.22±8.40)%,而
口服胰岛素溶液组的降糖作用为(91.84±2.10)%,证明与口服胰岛素溶液相比,
纳米粒组均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常规纳米粒口服给药后,大部分纳米粒因不能黏附小肠黏液层而导致停留时
间过短,包载药物未能达到完全释放。同时小肠上皮层连接致密、蛋白多肽较高
的亲水性,使得胃肠道难以吸收释放药物,从而降低了纳米粒口服制剂的生物利
用率。通过提高纳微球的黏膜粘附性和靶向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主要
依靠:改变纳微球的粒径;表面电荷;表面修饰、连接靶分子等方式来提高纳微
球的黏膜粘附性、小肠黏膜的通透性和靶向性。Reineke 等分别制备了 500nm 和
1μm、2μm、5μm 的聚苯乙烯纳米粒,研究其在肠道的吸收、转运和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小肠对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均有吸收,且粒径越小,其在小肠的吸收越多;
带正电荷的纳米粒更易黏附于带负电荷的小肠黏液层,利用纳米粒和小肠黏液层
的相互作用来延长药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亲水性纳米粒更易通过小肠黏液层,
且在黏液和血液中稳定,而疏水性纳米粒更容易被细胞摄取,Yuan 等用 PEG 对
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结果显示,10% PEG 修饰后,纳米粒通过黏液层量增加,
上皮细胞摄取量无明显变化,生物利用率较未修饰纳米粒提高 99%,而 20%
PEG修饰纳米粒后,上皮细胞摄取量明显降低,因此纳米粒表面达到合适的亲水-
疏水平衡更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率。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