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86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Research on Animal Biotechnology and Reproduction
沙门氏菌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因此应当以预防为主,可定期接种沙门氏菌
疫苗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同时要注重圈舍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的
滋生,不仅能够降低本病的发病率,还能够实现牛羊大多数疫病的有效防控。对
于已经患病的牛羊,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对病原分离培养后进行药敏试验,选择
抑菌环最大的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可获得最佳疗效,对于无法进行药敏试验的
养殖场可使用新霉素或土霉素对其进行治疗,在急性感染期土霉素的用量可为
50mg/kg 体重,每日一次,连续给药 3d,或取三甲氧苄氨嘧啶 0.15g、磺胺嘧啶
1g 加入 10mL 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按照 20~25mg/kg 体重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
每日 2 次,连续使用 3d,具体用药应参照说明书或在兽医的指导下用药,以减
少沙门氏菌耐药性的产生。在患病牛羊因腹泻而出现严重脱水时,应当静脉滴注
5% 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 5% 的碳酸氢钠注射液,达到扩充血容量、纠正脱水的
目的。
(二)巴氏杆菌病
牛羊巴氏杆菌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或溶血巴氏杆菌,是一类重要的人
畜共患病。患病牛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中均存
在大量的巴氏杆菌,健康牛羊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破损处感染,本病无
明显的季节性,牛巴氏杆菌病多为地方性流行,羊巴氏杆菌病为突然暴发。有研
究表明,在健康家畜的呼吸道、扁桃体内也存在一定量的巴氏杆菌,在环境突变、
运输等因素的刺激下牛羊的抵抗力降低,巴氏杆菌经淋巴液进入血液并迅速增殖,
引发巴氏杆菌病。牛巴氏杆菌也称为牛出败,潜伏期为 2~5d,按照临床症状的
不同可分为败血性、肺炎型和水肿型。败血性巴氏杆菌病的患病牛在初期体温升
高,而后出现腹痛、下痢,粪便内有黏膜或血液,下痢出现后患病牛的体温逐渐
降低,通常在 1d 内死亡;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的患病牛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患
病初期牛只便秘,而后转为下痢,粪便内混有血液,病程约为 3~7d,常因呼吸
困难而窒息死亡;水肿型巴氏杆菌病患病牛的颈部、咽部、胸部的皮下组织出现
炎性水肿,口腔、舌头等处高度水肿,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常在 12~36h 内死亡。
羊巴氏杆菌病多发生于 30d 内的羔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降低,体温
升高,打寒战,咳嗽,鼻腔中有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常混有血液,发病初期养殖
便秘,进而发展为腹泻,排出的粪便中有血水,有时会出现角膜炎,胸部、颈部
皮下水肿。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