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P. 58
高校德育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质的重要条件,也是道德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
手段。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德育教育原则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
反映了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
结。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均须符合德育的基本原则。在中
西方德育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基于德育的实践和经验,已提出过许多关于德
育的规律性认识。例如,孔子的“立志”和“志于道并乐道”;朱熹的“思诚为
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德谟克利的“心口一致”的原则;赫尔巴特
的“寓教于学”原则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一是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
极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使之形成道德信
念,产生道德行为。因此,只有调动了学生自觉的道德认知,才能真正达到学生
对道德教育的尊重,才能使其对道德教育产生信赖感与依附感。在此基础上,大
学生才会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才能使得学生愿意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
觉接受学校的道德要求。对于疏导原则的执行,要求教育者必须把握正确方向,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可以对其明晰道理、疏导其思想纠结,顺应学生发展要求对
学生进行谆谆教导。
二是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高校在进行德育时把对学
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
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三是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本原则是指高校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
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
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要求发展。在这
一原则中应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
现象。
四是因材施教原则。本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
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的
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中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