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1 -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
P. 301

» 第十一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及建议




                    (二)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因素
                    农户生产行为主要受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
                    1. 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主观因素
                    (1)农户自身特征
                    农户是由农民组成的家庭,因年龄、教育、性格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农户

                获得农业生产技术的程度取决于个人的特征。在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时,文化程度高的
                农户比文化程度低的农户学习效果更好、学习速度更快、获得的认知更全面。年龄大
                的农户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年轻农户则更加开放,更倾向于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在

                对农药毒害的认知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农户会偏向于安全性较高的农药;文化程度低
                的农户会选择实用性较高的农药,不会考虑安全性问题,进而增加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危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农户对农业的认知

                    农户对农业的认知程度严重影响着农户的生产行为。对农业有认知能力的农户更
                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政府推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有认知能力的农户会积极投入其
                中,依靠政府补助,提高生产,增加农户收入。同时,有认知能力的农户会积极争取

                政府支持,寻找技术人员做技术指导,不仅可以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
                更能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对农业认知不足的农户会排斥政府推广的无公害生产
                技术,依旧循规蹈矩,采用依靠传统经验的种植方式,不仅农产品产量无法提高,而
                且农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2. 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客观因素

                    (1)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农户生产行为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生产环境是农户进行生产行
                为的客观条件,例如土壤、气候、位置等。生产环境影响着农户对农作物及生产技术

                的选择。不同生产环境需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生产不同的农产品。质量优良的农产品
                是适宜的生产环境和科学的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成果,两者缺一不可。社会环境是农产
                品生产后,影响农户收入的客观条件,例如农产品价格、质量等。
                    (2)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是农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推动力。
                政府对农户的补贴政策、对农产品质量的奖励和处罚政策有效引导着农户生产行为向
                政府期望的方向发展,可提高农户对农产品的认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政府可以
                协助市场形成成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户对农业的认知及生产技能。

                    (三)农户生产行为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着农户的声誉和收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市场


                                                                                         • 287 •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